为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继续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4月19日,土木工程学院关工委组织同学们观看《福建教育五老说》第135期专题视频。
本期视频特别邀请福建医科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唐明生老师
2024级路桥闽台专业1班 杨冉
唐明生老师以《论持久战》为核心,深入剖析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展现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唐老师回溯了《论持久战》的背景,随后,巧妙地联结历史与现实。他以抗战资源统筹为例,阐释“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方法论,解读“敌强我弱—敌退我进”的矛盾转化逻辑,用“南洋华侨机工”的事迹,诠释人民在战略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经典,更是应对挑战的宝贵方法论。它启示我们当代青年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斗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大业。在百年变局与技术革命交织的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更应传承《论持久战》的智慧,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锐气,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4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1班 刘辉龙
4月19日,我观看了《福建教育五老说》第135期讲座。这场讲座让我深刻理解了持久战思想中“兵民为本”的政治纲领与“积小胜为大胜”的实践哲学。
唐老师指出,毛泽东同志以中日力量对比为基点,提出“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论,并以闽浙赣边区游击战为例,阐明“分散游击、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术以牵制日军兵力,印证“兵民是胜利之本”。“持久战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创造转机”。唐老师的总结让我看到,战略智慧的核心在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作为土木学子,我计划组建“红色研学小组”,走访抗战遗址,将《论持久战》的智慧融入专业实践中,探索传统木构抗震技术与现代隔震工程的融合,以“积小胜为大胜”的理念攻克技术难题。
这场讲座如明灯照亮前路。当百年变局叠加技术革命,我们更需以持久战思维应对挑战,既要有“沉管隧道毫米级精度”的韧性,亦需“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创新锐气。正如唐老师所言:“持久战的精神火炬永不熄灭”。我愿做薪火传人,让战略智慧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5班 徐志安
我深刻感受到《论持久战》蕴含的深邃思想与重大历史意义。讲座以《论持久战》为核心,回顾抗战中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敌强我弱局势下,探寻胜利之路的智慧与担当。
唐老师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为例,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通过敌后游击队来牵制日军,解放区开展生产运动以保障物资,“军民一体”模式瓦解敌人优势。凝聚民族精神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动力。
讲座将《论持久战》思想与当代青年责任相连,启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应对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在科技、经济竞争中保持韧性,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
《论持久战》不仅是军事经典,更是方法论与精神旗帜。它教会我们,面对强弱悬殊时要科学分析、依靠人民、坚定信念,方能扭转局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2024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1班 肖瀚巍
聆听了福建医科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唐明生老师的讲座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热血沸腾的抗战年代,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且全新的认知。
唐老师详细阐述了《论持久战》诞生的时代背景。中国抗战的历程也完全印证了毛主席的预言。这场讲座让我联想到当下,当今时代,虽然我们处于和平时期,但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和精神力量,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全面分析问题,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唐明生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提升自己的本领和服务意识。
2023级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2班 王明山
观看了唐明生老师的讲座后,我对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深感震撼。
“论持久战”的智慧在当下同样意义非凡。学习时,面对堆积如山的知识,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比如攻克数学难题,需要不断积累知识点,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解题能力,等待厚积薄发的时刻。生活里,遇到困难挫折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坚定信念,持续努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成果,“论持久战”思想则是其中关键的制胜法宝。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思想,在新时代征程中,牢固树立坚定的信念,以科学的方法不断战胜困难,实现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土木工程学院关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