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关工委副主任朱晓慧为“立峰”班学员开展“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养成”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10浏览次数:34

319下午,校关工委副主任朱晓慧教授为立峰开展主题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养成”专题讲座,通过解构传统智慧、建构现代文学素养体系,让千年文脉在人工智能时代绽放出新的美学光芒

朱教授以《论语》君子不器题,详细论述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如何超越工具理性,构建器以载道的完整人格。针对文化修养养成路径,朱教授提出三点建议:其一善用高校跨学科资源平台,在通识教育与学术对话中拓展认知边界;其二践行知行合一理念,通过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化文化认知;其三构建经典-当下对话机制,以深度阅读搭建与先贤的精神对话通道。讲座结合福州近现代杰出人才及城市历史底蕴,展现地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可能。学生们围绕“君子不器与君子为器”“现代文学素养功利化” 等话题展开积极提问,现场讨论热烈,充分展现出学生对文化修养话题的深度思考。

培训福建理工大学落实“五育并举”课程育人的新举措“文学之美”引导青少年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下一步“立峰”班将开展经典书目阅读活动,进一步提升学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气象

学生感言 

吴翔钧大学生文化修养与养成讲座,感悟颇深。孔子云君子不器,恰如晨钟暮鼓,警示我们莫陷专业藩篱,当以文化为舟楫拓宽生命格局。讲座中综合修养四字如北斗引路:既需深耕专业知识,更要涵养人文情怀,培育批判思维,锻造健全人格。文化修养非装点门面之饰物,而是精神骨骼之钙质。身为新时代青年,当以不器之心突破工具化桎梏,在经典浸润中修德明理,在跨界学习中开拓胸襟,让文化修养成为照亮人生远途的灯塔。

光:朱老师的课程让我彻底领悟,大学生的学习绝不能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修身乃是成长途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涵盖了丰富多元的维度: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敏锐的艺术鉴赏力赋予我们感知美的能力;对文学艺术的钻研,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出色的审美能力,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桥梁;对跨文化的理解,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则是我们不断进步、适应时代发展的源动力。

此外,朱老师着重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无数经典书籍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界限,与古圣先贤对话,汲取养分,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林嘉怡: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修养与人格塑造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文化修养方面的不足。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校党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