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近日,福建工程学院“小土筑研学社”携手福州市古城小学,邀请12名小学生走进新店古城遗址公园,指导孩子们用“小手”寻找祖辈对家园的记忆和故事,用童真的视角观察跨越时空的“闽越”文化特质。
本次调研活动的专业力量强大。以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为平台,来自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风景园林等多个学科的教师与大学生们组成了“我爱这闽越热土”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的“辅导员”,和12名本地小学生共同在闽越古城寻求“家园”的认知与记忆。
第一站——认知城市变迁:“闽在海中”
师生们发挥专业和设计知识优势,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秦汉时期福州地区水乡泽国的地图,触摸历史的脉搏,共同完成了“闽在海中”地雕拼图游戏。小队员们亲手感受到了福州这座拥有7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脉动,体悟闽越文明从海洋文化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亦熠熠生辉。
第二站——我说你听:“千年闽越”
师生们向小队员们介绍古城历史,带领参观闽越博物馆。晋安区新店古城是战国至汉代闽越冶城遗址,也是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的起点。唐宋年代,在城垣外形成“市”和“坊巷”布局的居住区,与古城并置,并持续到今天。2020年建成的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保留古城内基本农田和既有村庄,呈现出古城遗址与原有农业景观并存的景观特征。通过学习,孩子们对父辈生活过的土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站——你说我听:“家园故事”
小队员们大方分享自己在这里的生活经历和印象深刻的人与事——
“我阿嫲家种的西红柿最好吃了,就是村口树边上的那块地。地里的西红柿和黄瓜都要我来摘才行。”
“我就在这里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滑板。晚饭后,爸爸和我在门口练习。他帮我扶着,我又紧张又高兴。”
“我喜欢我家的那棵榕树。它已经长了很多年,大大的树冠可以让我们一家人在下面吃饭、聊天。那是我们全家聚会时最经常坐在一起的地方。”
“我家以前是住在这里的,后来搬家到旁边的高楼上。我也是在这里学会了骑自行车,周末也会在这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对我来讲,是一个新的好去处。”
谈笑声中,孩子们自己勾勒出这座古城的生活意象,让“家园”充满了温情。
最后一站——陶土模型制作:古城重现
“哎呀,我还没玩过泥巴,可不要沾到我的衣服上。”“这个角楼快做完了,好像和三坊七巷的房子很不一样呢。”“这个是人字脊,这个叫‘汉阙’……你看我的手,哈哈哈”
孩子们快乐地进行考古挖掘。一座包含了汉阙、宫殿、围墙等部分的“闽越古城”跃然眼前,让埋在地下的历史“浮”出来,让历史“活”了起来。
千年闽越,各个历代时期的建筑遗存和城镇空间,至今仍然被我们当代人使用,形成当地居民心中有意义的空间。城市变迁,是否也改变了居民对家园的认知,影响了家乡认同?在研学中,师生们从小队员的认知中,感受到了那一个有历史的、有秩序的和有意义的家园。更让师生们欣慰的是,通过这番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接触,小队员们与家园热土建立了新的、难以割舍的羁绊与归属感。(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关工委、福建工程学院小土筑研学社供稿)
学成员在遗址公园前合影
队员们合作完成山海拼图
队员们在遗址公园里参观游览
小队员们在遗址博物馆里参观游览
队员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获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