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盛璋带领师生党员,专访了有43年党龄的83岁退休老党员张时贤老师,一同聆听他讲述生动感人的入党故事。
遵从父亲遗愿,举家回到祖国。张老师的父亲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回家乡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农民运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曾担任广东大埔附城区工农政府主席,八一南昌起义后到汕头,联系南方局后前往马来亚。父亲临终时嘱托母亲,要她把张老师兄弟姐妹六人带回中国,弥补他没能回国报效,要后代完成他的遗愿。那年张老师16岁,一家七口离开马来亚回国。当时没有飞机,一家人乘坐四千吨级的安庆轮从马来亚第二大城市槟城出发经新加坡、印尼巨港在太平洋颠波了七天七夜到达香港,上岸前身份证被英国政府没收。上岸后乘火车到九龙,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后用火车由香港警察“保护”(实为押送)下来到深圳罗浮口岸。当时深圳是个小渔村,罗浮口岸只是一座木桥,这边站岗的是持枪的香港警察,对岸站着的是持枪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桥边飘扬着鲜红的五星红旗,明快、雄壮、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响沏深圳上空。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从内心发出了“我回唐山了,我是中国人,我回家了。”
服从国家需要,改行思政教育。张老师说他是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蓦然回首,已走过了83年的漫漫人生路。在经历了“反右派斗争”“拔白旗插红旗”“高举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艰难的岁月之后,欣喜地迎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服从国家需要”,从工科教师改行为思政教师,经过短暂的调整,愉快地从事长达43年“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事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改行思政教育无怨无悔。一年年坚守在传承知识的黑板前,注视着不断变换的一张张年轻面孔,不敢自夸“桃李满天下”,但是能自豪地说“桃李遍福建”。当他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在各行各业取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丰硕成果,他倍感欣慰。
理想信念坚定,申请入党不动摇。“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有方向,就有精神动力,就有人生的力量。”张老师说起入党时的志向,眼中仍旧闪烁着光芒。他回想起回国时的情形,到深圳后,受到祖国华侨接待站人员的热情欢迎和周到的服务,那时虽然住的是木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祖国亲人的热情接待温暖了他的心。而香港海关英国人粗暴地没收他一家人的身份证,香港九龙警察像犯人一样关押他们,怕逃跑滞留香港,以及香港警察持枪“保护”一家人乘火车到深圳。“两个社会两重天”。从投入祖国怀抱的第一天起,把一切献给祖国的海外赤子之心就牢牢地埋在他的心底里。因为有海外背景,他先后递交了5次入党申请书,均未获得批准,他继续申请,永不放弃。历时21年,他的入党申请终于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张老师感恩党,感恩人民,是党和人民把他的六个兄弟姐妹教育培养成人,其中三个大学生,两个中专生,一个高中毕业生。“我一个归国侨生,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要感谢党和组织对我的信任与栽培!”他衷心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祝福党的伟大事业更加辉煌!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退休后,张老师一直始终保持积极旺盛的学习热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谈及“如何修养党性”,他强调必须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才能保证不走弯路,不行歪路。勉励大学生党员,不仅要坚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入党,接受党的教育,重塑人生理想信念。“宣传正能量必须要双面刃,既要弘扬真善美,又要与假丑恶作斗争。我虽然退休了,但我的笔没有退休,我要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继续谱写我生命的余晖。”
通过这次聆听老党员讲入党故事,师生们表示收获很多。学生党员施鉴芳说:“张老师对于前不久的‘新疆棉花’事件连发好几篇评论,敢于亮出自己马克思主义者鲜亮的精神底色,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共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理性爱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国货,学习张老师敢于利用手中的‘笔’发声,弘扬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活动是学校开展“读懂中国——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之一,学校将持续推进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访谈、讲党课及座谈等方式讲述他们的初心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供稿,张时贤老师美篇作品摘录,离退休工作处编辑)
张时贤老师向师生党员展示手机里的《美篇》作品,现有1600多篇。
张时贤老师向师生党员展示他主编、主审和编写的教材
张时贤老师讲述入党故事
张时贤老师与师生党员合影留念